“可以出發(fā)了嗎?”
“等等,還沒化完妝。”
“電影快開場了,現(xiàn)在可以走了嗎?”
“快好了,我?guī)匣瘖y包?;仡^再補妝。”
……
這一幕是不是似曾相識?
“實在太煩了!”停!男人們別抱怨了!
古代美女的化妝步驟更復(fù)雜,不信我們先打開一位古代女子的化妝箱看看。
這是藏于蘇州博物館的一個銀奩( lián ),主人是元末張士誠母親曹氏。銀奩中裝有全套梳妝用具,共二十四件。包括四件粉盒,一件銀水盂、刷器、刮器、銀鏡等。
你知道這個設(shè)計精美,有著復(fù)瓣蓮葉型蓋子的水盂是做什么用的嗎?原來它是盛放桃花水的,古代小姐姐護發(fā)有術(shù),纖指輕點少許,抹在頭發(fā)上,光澤芬芳。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從古至今,人們從未停止過對美的探索與追求。
這是出土于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的一個青銅盒,距今已有兩千多年。考古專家在盒中發(fā)現(xiàn)了一些紅色粉末狀的殘留物。
經(jīng)分析比對,其中脂類、植物精油及一些朱砂的發(fā)現(xiàn),確定了這就是當時高等級女性貴族盛放化妝品的容器。這也是先秦手工業(yè)和化妝品應(yīng)用的重要實物證據(jù)。
難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會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策》中。
再往前追溯,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燕地婦女用紅藍花液凝結(jié)為脂,涂于面部,妝點容顏,因此古時胭脂也被稱作為燕脂。
一千年后,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途經(jīng)河西走廊上的焉支山時,也發(fā)現(xiàn)了用紅花做胭脂的風(fēng)俗,便翻山越嶺,開啟了他神奇的旅程。
到了中外往來繁盛的唐代,嬌媚的胭脂妝風(fēng)靡一時。一抹紅妝在女子的梳妝臺上綻放,俘獲了萬千芳心。
元稹這首詩詳細描述了唐代女子的化妝步驟,簡稱化妝七步法。其中提到的傅粉就是第一步。同現(xiàn)在一樣,古代也追求膚白貌美。
只是古代的粉與現(xiàn)代不同,都是純天然的。最初是將米研碎了之后涂在臉上,雖有增白的效果,但是這款產(chǎn)品有一個大bug,就是一出汗臉上就會出現(xiàn)泥狀的小疙瘩,相當尷尬!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種東西,就是白鉛。白鉛,光滑細膩,而且有光澤。當我們洗去臉上涂抹的東西,變回素顏時,就有了一個詞,叫“洗盡鉛華”,所以,鉛華就是上面這道題的答案了!你猜對了嗎?
然而,鉛華美白效果雖好,接踵而至的卻是不容忽視的健康危害。鉛畢竟是重金屬,過多使用會因沉淀引起慢性中毒。《天工開物》中就曾記載:“揸婦人頰,能使本色轉(zhuǎn)青。”在知道了鉛的毒性作用后,人們又繼續(xù)尋找替代物。宋代開始用益母草,明代出現(xiàn)了珍珠粉。清代又出現(xiàn)了石粉,它是用滑石來做的。
古代小姐姐們?yōu)榱嗣腊祝€真沒少下工夫。這還僅僅只是化妝的第一步。別急,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涂脂抹粉,其實步驟顛倒了,第二步才是抹胭脂。為什么要抹胭脂?實際上也是為了容光煥發(fā)。
胭脂怎么抹也是相當有講究的。畫中這位正在下棋的小姐姐,手特別白,臉上的妝容給我們的感覺似乎很夸張,這其實與唐代“膚白、頰紅、大酒窩”的審美標準有關(guān)。唐代宇文士及《妝臺記》中有記載:“美人妝面,既傅粉,復(fù)以胭脂調(diào)勻掌中,施之兩頰,濃者為‘酒暈妝’,淺者為‘桃花妝’。”這里很顯然是濃者,酒暈妝。
前面我們提到了用紅花做胭脂的工藝,后來到了元代,還專門設(shè)置了紅花局,官方來監(jiān)督胭脂的制作。此外還可用紫柳、石榴花、蘇方木、落葵籽、薔薇等提取胭脂,但不如紅花普及。唐宋時期服裝多無領(lǐng),不僅臉上要傅粉、抹胭脂,甚至肩頸、胳膊都要全覆蓋,一出汗連汗水都會被染成“紅汗”。
接下來到了第三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畫黛眉。
古人很重視眉妝,將其看作是“七情之虹”。喜、怒、憂、樂、悲、驚、恐,這七種表情最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眉。眉作為古代女性的顏值擔(dān)當,是化妝進化史的見證者,也是美妝文化的關(guān)鍵代碼。
古代畫眉用黛,所謂“六宮粉黛無顏色”中的粉黛,就是指“粉”和“黛”兩種古代化妝品。黛是一種黑色礦物,又名石黛。將石黛放在黛硯上磨,碾成粉末后加水調(diào)和,蘸著它就可以畫眉毛了。畫眉之風(fēng)起于戰(zhàn)國時期,在黛出現(xiàn)之前,女子們用柳枝燒焦后涂于眉上。
古代有各種眉形,通過下面這道題,我們可以略知一二。
“學(xué)畫宮眉細細長”是宋代詩人歐陽修《鷓鴣天》中寫到的,宋人流行細長的柳葉眉。而“八字宮眉捧額黃”是唐代李商隱寫到的南北朝時期壽陽公主出嫁時的妝容,八字宮眉形如八字,顯然也不是畫中唐代女子流行的短而粗的眉妝。
“桂葉雙眉久不描”出自唐玄宗的妃子梅妃江采萍的詩作《謝賜珍珠》。桂葉眉從盛唐就有了,中晚唐又再度流行。桂葉眉也稱娥眉,而娥眉一詞早在屈原的《離騷》中就已出現(xiàn),并成為了美女的代名詞。
描好了眉毛,接下來就到了第四步,也是古代女子特有的一步,點額黃。
佳人春睡倚含章,一瓣梅花點額黃。
起對鏡自添百媚,至今都學(xué)壽陽妝。
——唐寅《芭蕉仕女圖》
明代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在詩中介紹了點額黃的由來,時尚達人壽陽公主再次出場。古代女子額部涂黃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染畫,一種是粘貼。染畫是用毛筆蘸黃色染畫在額頭上。具體又分兩種:一種是平涂法(額部全涂),一種是半涂法,在額頭上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過渡,由深而淺,呈現(xiàn)出暈染的效果。粘貼法比染畫法容易,用黃色材料剪制成薄片狀飾物,粘貼于額頭上即可?!赌咎m辭》“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指的就是這種飾物。嚴格說來,它已脫離了點額黃的范圍,更多地接近花鈿的妝飾。
接下來這第五步,依然是古代女子化妝獨有的,畫面靨( yè)。
面靨就是酒窩,酒窩的存在會使人面部表情更生動,尤其笑起來更加嫵媚動人,在古代被看做貌美標致的特征之一。畫面靨是指施于面頰酒窩處的一種妝飾,也稱妝靨。起初是宮廷生活中的一種特殊標記。當嬪妃身體不便,不能接受帝王寵幸又難于啟齒時,就在臉上點上小點,稱為點痣,女史見了,也就懂了。后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逐漸演變成一種時尚,給人以一種出入皇宮的“高貴之感”。
接下來到了第六步,掃斜紅。
這大概算一種比較另類的妝容了,太陽穴附近畫上兩道紅色的月牙兒,乍一看,還以為是被揍了之后留下的傷疤。斜紅的起源,相傳與魏文帝曹丕有關(guān)。曹丕十分寵愛一名叫薛夜來的宮女。有一天晚上,薛夜來去侍奉曹丕,遠遠看見皇帝在燈下,一高興就把一塊七尺的水晶屏風(fēng)當成了空氣,疾步走過去,“咣”一下臉撞在了屏風(fēng)上。薛夜來的臉上立馬紅了一大塊,但神奇的是,傷痕如曉霞將散,反而有一種動人的美感,于是宮人紛紛用胭脂效仿,名曰曉霞妝。這種特殊的妝式從兩晉南北朝一路流傳到了唐宋時期,改喚“斜紅”。古詩中常常可以看到關(guān)于“斜紅”的描寫,比如元稹的“莫畫長眉畫短眉,斜紅傷豎莫傷垂”,蘇軾的“枕破斜紅未肯勻”等等。
下面終于到了最后一步,點口脂。
口脂最初以牛髓、牛脂摻香料、朱砂制成,到了唐代以蜂蠟代替了動物髓脂。到明清時,又改用蟲白蠟揉入紅花汁或銀朱的配方。歷代的口脂均呈膏凍狀,接近我們現(xiàn)在用的唇膏。
古代口脂被盛于小盒里,可隨身攜帶,方便補妝時取用。古代美女畫唇妝,是以指尖挖起一點口脂,直接向嘴唇上“點”、“注”、“勻”,白居易在詩中對此有具體描述:“朱唇素指勻,粉汗紅綿撲。”
我們常常在電視劇里看到這種含在嘴里上唇妝的方法其實是比較晚才出現(xiàn),因為紙是在東漢以后才有的。知道了古代上唇妝的方法,我們再來看看古代都有哪些常見唇形畫法。
早期唇妝多是上下各點一點點,唐代出現(xiàn)了類似十字交叉的唇形,到了清代,又出現(xiàn)了上面差不多涂滿,下面一點點,類似梯形的唇形。“櫻桃小口一點點”,古代以嘴小為美,如唐代詩人岑參在《醉戲竇美人詩》中所說:“朱唇一點桃花殷。”所以一般唇妝只會涂唇的局部,這樣大量留白便自然形成櫻桃小口的視覺效果。
古代的口脂是不是也和現(xiàn)在的口紅一樣有很多不同的色號呢?大家都知道“點絳唇”這個詞牌,其實這個絳是大紅色,需要用一種絳草來提煉。除了絳紅以外,古代口脂還有朱紅、猩紅、檀紅、紫紅等等。除了紅唇之外,唐代還流行過以烏膏涂染嘴唇的“黑唇”。原來時尚真的是個圓,現(xiàn)在的所謂摩登早在千年前就已流行。
這化妝七步曲還僅僅只是一位男子憑自己的觀察記錄下來的,可以想象沒有記下來的步驟可能更復(fù)雜!正如唐代王昌齡在那首著名的閨怨詩中所寫,“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在古代,由于女子的社交范圍有限,化妝便更現(xiàn)隆重,更具儀式感。如今的女性要幸福地多,不再單單“為悅己者容”,而是跟隨自己的內(nèi)心,化個妝美美地出門去或是宅家休息,也一樣可以化得美美噠,開啟自拍發(fā)個朋友圈,“今日份美麗!”
來源:《贏在博物館》、《探索·發(fā)現(xiàn)》、《中國詩詞大會》等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