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米奇色狠狠888俺也去,www四虎最新成人永久网站,国产又色又爽又刺激视频,√天堂资源地址中文在线,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婷婷秒播

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良渚博物院院長,為何被年輕人“追更”?

2024-07-16 14:36:3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劉軍國
大號 中號 小號

徐天進開講座授課。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qū)管理委員會供圖

【人物小傳】

徐天進,1958年生,浙江永康人。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他扎根商周考古40余年,先后參與并主持多項重要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工作,發(fā)表論文30余篇。近年來,他致力于推動考古走向大眾,曾策劃“郁郁乎文哉:西周晉國玉器精品展”等備受歡迎的展覽。

幾場夏雨喚醒了良渚古城遺址公園一塘睡蓮,一旁的稻田生機勃發(fā)。田地里,幾名農民躬身打理著莊稼。

遺址公園建成后,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回來了,繼續(xù)耕作在五千年前先民耕作過的土地上。這很符合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長徐天進的理念,“遺址和所在地的居民,應該有最密切的關系”。

千年歲月如逝水,映照出時空交錯的疊影,流淌著今夕何夕的和聲。徐天進說:“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其來有自,良渚就是實證。”

“不要放過任何一處小小的考古發(fā)現”

徐天進祖籍浙江永康,小學畢業(yè)后,跟隨父母到陜西生活。1974年,陜西臨潼的農民偶然間發(fā)現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地點離當時徐天進就讀的新豐中學不遠。徐天進總是在下課后騎車去發(fā)掘現場看。“那時對考古沒有什么概念,但覺得有趣,所以填報大學專業(yè)志愿時,優(yōu)先填報了考古專業(yè)。”徐天進說。

1982年,徐天進從西北大學考古專業(yè)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師從著名考古學家鄒衡,鉆研商周考古。當時,鄒衡正帶考古專業(yè)本科生在山西曲村遺址進行田野考古實習,徐天進也參與其中。

徐天進記得,當時由于經費有限,給發(fā)掘現場和出土文物拍照時,大家都生怕多用膠卷,想盡法子蹲著拍、跪著拍、趴著拍,一張張計算著拍。“那時的考古工作者,一輩子沒有留下幾張工作照,因為根本舍不得用膠卷來拍人。”

2003年12月,徐天進帶領學生在陜西岐山縣周公廟附近發(fā)現先周時期的兩片刻辭甲骨。通過這兩片先周甲骨,他揭開了周公采邑——周公廟遺址的神秘面紗,也正式開啟了大周原考古的實踐歷程。隨著一座座城址、大型聚落的發(fā)掘,密集的先周、西周遺址群相繼現世,周人先祖“率西水滸,至于岐下”的開拓歷程日漸清晰,我國先周、西周考古迎來了重要的轉折與突破。徐天進將研究視角從單個遺址點拓展到更廣闊的范圍,構建了一個視野宏大且內在關系緊密的研究體系,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了“大周原考古”的理論。

徐天進常說,考古是一門“技術+學術”的學問,“考古要同時握著鏟與筆”。對待任何歷史遺跡的研究,他都盡可能做到精益求精。“不要放過任何一處小小的考古發(fā)現,要放眼更宏大的歷史背景,探究無盡的可能。”他一直記著鄒衡的教誨,也將這種態(tài)度傳給了自己的一批批學生。

“我想讓更多人感到,文物并非那么神秘”

數十年來,徐天進取得了一系列考古成果,但他的腳步始終不曾停止。

徐天進是國內較早組織和推廣公眾考古的學者,他希望能推動考古事業(yè)走入群眾尤其是青少年的生活。

“在發(fā)掘現場,經常里面干得熱火朝天,外面對此卻一無所知。”回想起少年時騎車看發(fā)掘現場的經歷,徐天進不禁想:“如果一個孩子連自己腳下挖出了什么文物、是怎么挖出來的都不知道,長大后怎么會關心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呢?”

2008年,他推動組織北京大學全國中學生考古夏令營。當初參加夏令營的學生,如今有人讀了考古學博士,有人成了考古專業(yè)的老師。徐天進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書稿,他校閱得很仔細。“參加考古夏令營的孩子把日記和感想集成了一本書,我還欠他們一篇序言。”徐天進摩挲著書稿笑著說。

從事考古的年頭越久,徐天進越是感到,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不能光靠考古隊和博物館。只有讓考古由神秘變?yōu)橛H切,讓文物由刻板變?yōu)橛腥ぃ拍馨迅嗳宋^來。

徐天進會把自己手繪的文物三視圖配上文字說明,發(fā)到朋友圈。“沒想到,一下子就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徐天進說,現在有越來越多人“追更”,他也樂此不疲,“我想讓更多人感到,文物并非那么神秘。”

“我不僅要守好良渚這扇門,還要讓它開得更大更敞亮”

2022年春天,已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退休的徐天進來到良渚,受聘成為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首位外聘院長。

上任時,徐天進說自己是來“守門”的:“我不僅要守好良渚這扇門,還要讓它開得更大更敞亮,讓更多人都愿意走進這扇通向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大門。”

“良渚博物院已經成立30年了。三十而立,立起的,應該是什么?”這是徐天進思考最多的問題。

兩年下來,他漸漸有了自己的答案:“要在每一位前來參觀的觀眾心中,樹立起對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自豪感。”

徐天進策劃了一系列展覽,比如,讓觀眾成為文物攝影師,也讓觀眾的攝影作品成為下一次展覽的主背景板。他的新想法層出不窮,良渚博物院二期建設、良渚文化大走廊規(guī)劃……他還暢想過“良渚號”高鐵和航班,艙內讀物是良渚的圖錄,就連扶手和行李架都是文物的造型。

良渚博物院與相關機構聯合出版了盲文版圖書資料,將良渚的文物以浮雕的形式呈現在銅版紙上,讓盲人觀眾能夠通過觸摸感知先人的智慧和匠心。大家參觀展品時流露出的興奮、驚訝和喜悅,讓徐天進感到欣慰和幸福。

徐天進說,過去常有人問起考古的用處,如今面對越來越多來良渚“打卡”的觀眾,他覺得,“文物就像壓在箱底的小學作文本和獎狀。長大后,人們或許會忘了它們,但小時候的獎狀往往能夠解釋你何以成為今天的自己。我們的責任就是,用文物和展覽喚起遠古的記憶,把中華文明數千年前的獎章展示給今天的人們。”

【編輯手記】

播撒守護文化的點點星火

張魯陽

組織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制作青銅銘文帆布袋、策劃觀眾能夠深度參與的展覽……徐天進致力于推進公眾考古,揭開考古的神秘面紗,讓考古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在徐天進看來,考古學家既要發(fā)掘文物、探究歷史,也要闡釋文化、引導公眾參與其中。只有公眾對考古感興趣,吸引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輕人投身考古事業(yè),考古學才能后繼有人。不僅如此,文物工作者還要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形式,用文化感染人、吸引人,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

近幾年,“考古熱”“博物館熱”持續(xù)升溫,印證了人們對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的濃厚興趣。文物工作者順勢而為,播撒下守護文化的點點星火,一定能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刊于《人民日報》2024.7.16 第7版

責任編輯:李璐璐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