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韜探海歸來。朱彧攝
坐在講臺上,面對臺下眾多青年學子,國家深海基地潛航員傅文韜已經(jīng)記不清,這是他第幾次講述自己探秘深海的故事了。
“十一”假期前夕,作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以下簡稱“蛟龍”號)團隊中首名下潛百次的潛航員,傅文韜參加了“科技之光青年講堂·走進港澳”宣講活動。
約3個月前,7月17日,“蛟龍”號完成第245潛次,水下作業(yè)共10小時。作為該潛次的主駕駛,傅文韜成為“蛟龍”號團隊中首名下潛百次的潛航員。
載人深潛拍攝的海底影像里,畫面中往往只有一束光,四周混沌漆黑。潛水器探照燈掃過的區(qū)域,可能是億萬年來第一次被照亮。地球上絕大多數(shù)難得一見的海底景象,傅文韜已經(jīng)看了無數(shù)次,他也被大家稱為“離地心最近的人”。
多次創(chuàng)造下潛紀錄
載人深潛的慣例是,個人首次下潛,無論下潛多深,都會舉行潑水禮。除了首次下潛,如果某個人打破了自己的下潛紀錄,也會舉行潑水禮。
7月17日下午4時許,“蛟龍”號浮出水面,傅文韜成功出艙。完成百潛的他,又一次迎來了潑水禮。一桶海水迎頭澆下,沖去了滿身疲憊。此時,距離他2009年7月作為“蛟龍”號潛航員完成首潛,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15年。
作為中國首批受訓的兩名潛航員之一,傅文韜2009年以來參加了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級海試任務,一次次創(chuàng)造并打破了水下主駕駛時間、連續(xù)作業(yè)時間、下潛深度等多項紀錄。
傅文韜告訴記者,潛航員的工作讓他不得不與家人長期分離,同時也能夠讓他作為主駕駛親歷深海險境,一路走來既有艱辛也有坎坷,百般滋味皆是這份特殊職業(yè)賦予的。
2010年6月,“蛟龍”號在南海進行3000米級海試,傅文韜創(chuàng)造了3759米的下潛紀錄,中國由此成為第5個實現(xiàn)3500米級載人深潛的國家。
而在這次海試期間,傅文韜的父親突發(fā)腦溢血。領導批準傅文韜趕回老家探望,看到重癥監(jiān)護室中渾身插滿導管的父親,這個身高1.78米的漢子哭得像個孩子。但海試任務在身,他帶著對父親的牽掛,踏上了歸途。“為國爭光是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最好報答。”他說。
2年后,傅文韜駕駛“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執(zhí)行7000米級海試下潛任務。他作為聯(lián)合主駕駛,創(chuàng)造了世界同類型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的紀錄,并首次在7000米深度獲取海參樣品和類結(jié)核礦物樣品。
憑借突出貢獻,2013年5月,傅文韜所在的“蛟龍”號潛航員團隊被授予“載人深潛英雄”榮譽稱號。
曾與“死神”擦肩而過
“潛航員是探路者,‘蛟龍’號也是。”傅文韜說。
“蛟龍”號是中國第一臺載人深潛器。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海試中反復磨合,這條“蛟龍”才能順利探海。
例如“蛟龍”號第92潛次,在順利完成科考任務返航途中,“蛟龍”號一側(cè)壓載鐵未能拋載,被困在一千多米深的海下。
“當時,我的腿在不自覺地抖動,但是大腦卻在飛速運轉(zhuǎn)。”回憶當時的情景,傅文韜告訴記者,他第一反應是把動力源打開,通過左右傾斜潛器,看能不能把壓載鐵甩下來,但壓載鐵紋絲不動。緊急情況下,潛水器要想快速上浮,可以選擇拋掉電池和機械手,但這也意味著要損失重要的部件。
如何不造成損失又安全上???傅文韜嘗試使用垂直推力器。
“使用垂直推力器推動潛水器,速度雖然很慢,但還在往上走。我想就慢慢走吧,當時確實非常緊張,沒到海面之前,心一直懸著。”他說。
最終,“蛟龍”號成功脫險,被母船“向陽紅09”收回。
每次下潛前,傅文韜都會做足準備,除了針對下潛深度和海底地形等做出一些預判,還會把下潛任務一一列出來,詳細到幾點幾分做什么、做多久。
不過,在與世隔絕的海底,即便做了再充分的準備,也難免會遇到突發(fā)情況。
“蛟龍”號第91潛次,傅文韜等要下潛至海底熱液噴口附近取樣。“潛水器要停在那個地方不動,潛航員操縱機械手夾持取樣設備,作業(yè)難度很大。”傅文韜回憶道。
他在作業(yè)中忽然發(fā)現(xiàn)有一側(cè)觀察窗距離熱液噴口只有兩三厘米。當時測出的熱液溫度在380攝氏度以上。如果熱液直接噴到玻璃上,觀察窗肯定會裂掉,后果不堪設想。
傅文韜趕緊讓潛水器遠離熱液噴口。從海底返航出艙后,傅文韜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觀察窗的受損情況。他發(fā)現(xiàn)潛水器外殼已經(jīng)被燒黑,“如果再靠近半厘米,任何自救措施都沒有用了”。
歷經(jīng)數(shù)載嚴苛訓練
傅文韜完成個人百潛后,搭載“蛟龍”號的中國首艘載人深潛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開始返航。返航途中,“深海一號”遭遇臺風“卡努”。海況惡劣,幾天搖晃下來,工作人員苦不堪言。傅文韜告訴記者,遭遇臺風時,他心態(tài)十分平和,覺得這就是出海人必須要面對的。
這份淡定,離不開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
傅文韜至今都對嚴苛的選拔記憶深刻。“印象最深的是抗壓測試,把候選者關進高壓氧艙中,艙內(nèi)壓力設定成相當于海下18米水深的水平,我必須在里面撐45分鐘才算合格。”回憶2006年參加選拔的情形,傅文韜說,“在高壓的環(huán)境下,耳膜一陣陣劇痛,差一點就受不了。”
2007年初,傅文韜開始接觸“蛟龍”號各個系統(tǒng)和艇體構(gòu)造,學習機械手操作潛水器等,時間長達兩年半。僅僅一個抓取動作,傅文韜一練就是一周。
“那段時間,除了吃飯、睡覺,就是操縱搖桿。從最初抓大個物品,到后來抓起礦泉水瓶向瓶口大小的管子里倒水,這些都是苦練出來的。”憑著一股倔勁兒,傅文韜讓笨重的機械手臂能夠靈巧地抓取各類物品。
“海面1000米以下,沒有氧氣,沒有陽光,非常寒冷。”傅文韜告訴記者,每次下水,內(nèi)徑為2.1米的球體艙都載有3個人,一個是潛航員,還有兩名科研人員??臻g小,3個人很難同時站立起來。
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結(jié)束后,國家深?;毓芾碇行膯?ldquo;蛟龍”號整體性能技術升級。“蛟龍”號全面大修歷時17個月,共完成載人球殼結(jié)構(gòu)全壽命監(jiān)測、框架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設計與建造、水下燈光視頻系統(tǒng)改進、作業(yè)接口規(guī)范與增加等9大類技術升級。
“蛟龍”號新母船“深海一號”于2017年9月開工建造,2019年正式交付國家深?;毓芾碇行?。未來,傅文韜將繼續(xù)和“蛟龍”號以及“深海一號”并肩開啟新征程。
推薦閱讀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wǎng)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