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新年馬上就要來到了,中國的很多文化節(jié)日,都是以“吃”來貫穿始終,節(jié)日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屬于食文化。說“民以食為天”,是名副其實的。
在農(nóng)歷新年里,過年是一個很長的時間周期,大概是以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軸心,上下延伸,往上可以到上年臘月初八,也就是民謠說的“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往下則可以延伸到新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是民諺里說的“十五之內(nèi)都是年”。
但是篇幅所限,咱們不能從臘八一直說到正月十五了。就簡單說說從新年的核心——從除日到元旦的飲食風俗。
農(nóng)歷新年的前一天,通常稱為“除日”,除日的晚上,那就是“除夕”,“除日”也叫“歲除”,在《禮記·月令》里說“是月也,日窮于此,月窮于紀,星回于天。數(shù)將歲終,歲且更始,是為歲之終也。”既然這一年過完了,那么必然祈求新歲的大吉,所以很多儀式是必須的,比如驅儺、換桃符(貼春聯(lián))、燃放煙花爆竹、守歲等等。
除夕之夜,最典型的食俗就是吃餃子,餃子又有“煮餑餑”“水點心”“扁食”之稱,在《舊京風俗志》(稿本)中記述了煮餑餑——“接神以后,闔家包煮餑,更有暗置黃銅小錢一個于煮餑餑中,將此參至于眾餑餑中,考驗此帶銅錢之餑餑為何人所食,即認其人本年福氣命運均好矣”。
這段話提供了三條信息,第一,包餃子是全家都要上陣的;第二,除夕餃子要包一個銅錢在內(nèi),看誰吃到,能走大運;第三,餃子與交子諧音,除夕是兩歲相交,所以餃子是應該在子時食用,也就是跨年餃子,“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
轉過天來就是農(nóng)歷初一,實際上在前一天夜里,進入新年之際,還有一個重要的儀式,就是飲屠蘇酒。
很多朋友知道屠蘇酒是源于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宋代陳元靚在《歲時廣記》中引用了孫真人的《屠蘇飲論》——“屠者,言其屠絕鬼炁;蘇者,言其蘇醒人魄。其方用藥八品,合而為劑,故亦名八神散。大黃、蜀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術、虎杖各一分,烏頭半分,咬咀以絳囊貯之。除日薄暮,懸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酒中,頃時,捧杯呪之曰:一人飲之,一家無疾;一家飲之,一里無病,先少后長,東向進飲。取其滓懸于中門,以避瘟氣。三日外,棄于井中。此軒轅黃帝神方”。
當然這僅僅是關于屠蘇酒的文獻之一,這段文獻是關于屠蘇酒最詳盡的文獻之一。把屠蘇酒的配方,包括制作流程,包括飲酒時需要念的咒語,包括最后藥渣的處理,都寫得極為詳盡。其中飲酒順序也非年長為先,而是先少后長。
在醫(yī)藥科技極不發(fā)達的古代,人們對于瘟疫的認知是極為有限的,但是古人通過屠蘇酒,將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文化融入到新年的祈福之中,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另外,當代醫(yī)學到底對屠蘇酒有多少研究?我覺得在當今全球疫情反復的時候,尤其值得重視起來,希望真的能夠古為今用,造福人類。
古人在除夕和初一都有吃柑橘的習俗,在宋代《歲時廣記》中有“京師人歲旦用盤盛柏一枝,柿橘各一枚,就中擘破,眾分食之,以為一歲百事吉之兆”。這段話就非常好理解了,其諧音寓意今天仍然沿襲使用,用柏、柿、橘,代表“百事大吉”。
明代的《酌中志》也說新年要飲椒柏酒,吃水點心。椒柏酒是用椒和柏葉分別泡的酒,初一用于祭祖或獻于家中長輩,有祝賀、辟邪的含義。
在明代的《酌中志》中,還提到了初一的“百事大吉盒兒”,“柿餅、荔枝、圓眼、栗子、熟棗,共裝盛之。又驢頭肉亦以小盒盛之,名曰‘嚼鬼’,俗稱驢為鬼也”??梢娺@個“百事大吉盒兒”是啥都可裝,只要是吉利祈福之物即可,可繁可簡。由此還可知,在明代是稱驢為鬼,所以可能吃驢肉的習俗和祈福也許是相關的。從“嚼鬼”讓人聯(lián)想到“踩歲”,也就是踩芝麻秸,踩碎即踩祟,顯然其與“嚼鬼”是對應的。
初一還有吃年糕的習俗,在《帝京景物略》里就有“啖黍糕,曰‘年年高’”的記載。由此也可以看出來在除舊迎新的日子里,除了祈求百事大吉,身體康健,在此基礎上,就是我們常說的“新年進步”了。(李其功)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