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患有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的大一新生沈博杰,坐著輪椅到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報到。學校專門進行了一番貼心改造:宿舍的高低床鋪改成平行床鋪,衛(wèi)生間裝了馬桶;上課的教室也調整到一樓。學校還組建了幫扶小組,為沈博杰提供幫助。這贏得了很多網友的點贊。
其實,隨著開學季的到來,類似的新聞還有不少。比如,江西科技學院為全盲新生黃鎮(zhèn)宇將宿舍安排在一樓,鋪設盲道,征集13名志愿者幫助其適應大學生活,老師還將調整教學節(jié)奏,多增加視聽內容。安慶師范大學龍山校區(qū)為左腿截肢的新生陳樂(化名)將宿舍安排在公寓樓一層、特制矮床、衛(wèi)生間加裝坐便器。西北師范大學為高位截肢的新生鞏瑜安排一樓的宿舍,并改造成無障礙宿舍,學校聘用鞏瑜媽媽從事學生公寓宿管工作,就近、就便陪讀……
這些大學的舉動,首先解決了當事學生的實際困難,也讓他們的家庭沒了后顧之憂。試想,一個殘疾孩子要以怎樣的堅強和毅力,才能克服種種不便順利考上大學,他們及其家庭為此付出了多少?而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他們多半是喜憂參半的,喜的是圓了大學夢,憂的是離開了家人的照顧,大學生活是否會面臨種種不便?在相關新聞里,都不難看出學生及其父母的這種顧慮。但大學用實際行動,給予了溫暖回應。
大學的做法,也是一種良好的社會引導。曾任清華大學校長的梅貽琦先生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大學之大,非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其實,大學之大,還應包含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尤其是對小眾、特定群體的態(tài)度。大學主動為殘疾學生打開“方便之門”,通過完善無障礙設施等舉措,讓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開展大學生活、盡情追逐夢想,對社會具有潛移默化的引領和示范作用,作出了表率,有利于在全社會強化關愛殘疾人的風氣。
我國目前約有8500多萬殘疾人。誠然,殘疾人數量占總人口的比例,以及殘疾大學生占大學生總體的比例,都不算高,但如何看待、對待他們,事關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時至今日,讓殘疾人群體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就業(yè)權、參與公共生活等權利,早已是深入人心的共識。在這方面,進步是肉眼可見的。以視力障礙學生參加高考為例,設置單人考場、提供盲文試卷、按相關規(guī)定延長考試時間等,已成為基本操作。
眼下對殘疾人群體的關愛,更多體現在硬件建設和人文關懷兩個方面。硬件建設,主要是無障礙設施的建設,以及保障這些設施能真正為殘疾人所用、為他們提供方便。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疑惑:為什么我們很少在生活中見到殘疾人?其實,這與一些公共場所缺少無障礙設施,或者盲道等無障礙設置被占有很大關系。人文關懷,則是社會需要真正了解殘疾人群體需要的是什么,提供恰當的關懷和幫助。比起同情和憐憫,殘疾人更需要的是“平視”,不緊盯他們的身體,不歧視、不排斥等。
硬件建設和人文關懷不存在孰先孰后,應該齊頭并進,但毋庸諱言,硬件建設是基礎,是讓更多殘疾人走出家門,讀書、工作、融入社會,和每一個普通人一樣生活的前提。值得一提的是,9月1日起,《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法》正式施行,其中規(guī)定: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機構應當加強教育場所的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為有殘疾的師生、員工提供無障礙服務??梢?,為殘疾大學生提供無障礙設施,未來將成為大學的“必修課”而非“自選動作”。
有網友留言稱,為殘疾學生改宿舍、鋪盲道等,本就是大學該做的。這當然是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但也是應當努力的方向。什么時候起,這些“暖心舉動”讓人們習以為常,不再上新聞、熱搜,社會文明或許又邁進了一大步。
舉報郵箱:jubao@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3263
由《環(huán)球人物》雜志社有限公司主管、主辦
Copyright ? 2015-2024 globalpeople.com.cn.
版權所有:環(huán)球人物網